2006年5月3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杭州“姐姐”和山里“妹妹”手拉手
本报编辑董蓓3年默默资助贫困学生感人至深
本报记者 紫苏 李稹/文 王志浩/摄

image

  在昨天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磐安县玉峰小学5年级学生周娜(化名)虽然身处艰苦的环境,却乐观地学习生活着。因为她知道,有一位远在杭州的“姐姐”——浙江法制报社编辑董蓓始终在支持着她。
  这次,报社来学校助学结对,周娜第一次在家里接待了她的好“姐姐”。
  5月29日,正在上课的周娜欣喜地发现“姐姐”在窗外向她招手。一下课,她立即“飞”到了“姐姐”身边。“姐姐”把小周娜拉到僻静处,忙不迭地给牵挂已久的“妹妹”送上“六一”礼物,有学习用品,还有漂亮的衣服。

  “姐姐”在她心里种下求学的希望
  好不容易挨到中午放学,小周娜一手牵着“姐姐”的手,一手拎着礼物,蹦蹦跳跳地往家里走。快到家了,周娜有先天残疾的妈妈瘸着腿快步迎上来,拉着董蓓就往自家那简陋的木屋里让,说了很多想念和感谢的话,亲热得好像一家人似的。
  周娜拉着“姐姐”走上高高的木梯子,参观她的房间——楼上一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她的小床就在大床的另一边,照明用的是一个白炽灯泡。坐在床边,“姐妹俩”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周娜是二年级下学期结识董蓓姐姐的。那年开学,正当一家人为怎么都凑不齐学费犯愁时,她收到了一张汇款单,还有一封夹着多张邮票的信。一个自称“姐姐”的陌生人在信上说要和她结对、和她交朋友,还要她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听妈妈的话,多做家务。“姐姐”说,那些邮票是让她回信用的。
  钱不多,信也不长,却让周娜心里暖暖的。从那以后,周娜每隔一阵子就会收到“姐姐”写来的信。有一次,周娜觉得语文阅读题总是做不好,很苦恼,就在信中跟“姐姐”说了这个心事。没想到,很快她就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两本书——一本阅读训练题,一本课外读物,扉页上都写着鼓励的话。还有一封信夹在书中,“姐姐”在信中讲了很多答阅读题的技巧,还告诉她要多看书来培养语感。
  看完信,周娜差点掉下眼泪——“‘姐姐’是真的关心我,我得更加努力了。”期末考试中,她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她立即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姐姐”。
  但是,学期结束后周娜又开始忐忑不安:下个学期“姐姐”还会不会继续资助她?还好,“姐姐”的汇款单又如期而至。3年来,汇款单总是会在开学前准时到来。这在周娜内心深处种下了求学的希望。

  “姐妹”情深让爱心荡漾开去
  小周娜不知道的是,与她结对的第一年,也是“姐姐”开始工作的第一年——2003年,董蓓大学毕业进浙江法制报社工作,这一年,她通过唐仲英基金会与周娜结了对。她从没和别人说起这件事,同事们还是从她经常收到的信上那稚嫩的笔迹中看出端倪的。昨天,她“被迫”第一次向人讲起了这3年来与周娜结对的故事。
  “这是一个算不上漂亮但是很可爱的小女孩,皮肤黑黑的,笑容很纯朴也很灿烂。但是,她的个头却只有城里小她两三岁的孩子那么大,又瘦又小,叫人喜欢之余又心疼。”董蓓当时就决定,不光要资助小周娜,还要在情感上温暖她、在心灵成长路上呵护她。之所以让周娜叫她“姐姐”,就是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
  过年前,她会给山里的“妹妹”寄去新衣服;儿童节到了,她总要买漂亮实用的文具邮过去……“在嵊州的一个小山村,有我的父母;在磐安的一个小山村,有我的妹妹。”董蓓动情地说。
  2004年暑假,这对“姐妹”第一次在杭州见了面。这次见面是“姐姐”写信邀请的,因为她觉得,走出大山到城市见见世面、开开眼界,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8月下旬,小周娜跟着出来打工的亲戚来到杭州。
  那天,董蓓实现了周娜的两个愿望:去动物园和吃肯德基。在动物园,周娜见到了美丽的鹦鹉和孔雀、憨厚的大象和熊猫、吓人的鳄鱼和蟒蛇,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从来没见过的动物。她还第一次看到了海狮表演,小周娜开心地拼命拍手。
  在肯德基餐厅,周娜边吃边笑。董蓓就问她什么事这么开心,小女孩笑着说:“真好吃!”但懂事的周娜吃了两块后就再也不肯吃了,一个劲地说“我吃饱了”。
  在商场买了件连衣裙后,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临走时周娜依依不舍地拉着她的衣服,把一句“姐姐你要来磐安看我,我爸爸妈妈也很想你”说了好几遍。
  董蓓说,她一直记得半年后的一天,周娜的爸爸跟乡亲来杭州打工,给她带来一箱农家粉丝和足足五六十斤重的一大袋大米。累得满头大汗的周爸爸一个劲地说着“太感谢你啦,没有好东西给你”……
  “爱心会‘传染’,我身边已经有人和我一起结对助学,我也相信爱心的队伍会越来越大。”与周娜结对后,董蓓还替当地一个叫阿辉(化名)的4年级小男孩牵线搭桥,找到了结对的大哥哥。董蓓说,她从小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包括唐仲英基金会的奖学金,让她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所以,当自己有了一点能力的时候,就要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回报让我觉得很快乐!”

  政府助学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要在2007年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尽管穷,我们也不能让一个孩子读不上书!”这是磐安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孔银仙见到记者时的第一句话。她告诉记者,山里娃的贫困一直牵动着当地政府的心,从2005年开始,磐安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完成率已达到100%。
  据孔银仙介绍,这几年来,磐安针对全县25所乡村小学完成了一系列教育扶贫工程:1668万元资金拨向“改水、改厕、改食堂”的三改工程计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希望用3年时间将全县八成以上学校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400多所一校一师的“麻雀”学校被整合调整成50所较为完备的中心小学,保证每个娃儿能在比较好的环境中读书。
  在磐安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已经从原先5%的覆盖面扩大到12%,每年170万元的助学金规模为经济困难学生雪中送炭。在磐安县,针对贫困学生的“2顿爱心营养餐”已经覆盖所有乡村的孩子。
  “这些孩子都是我们磐安的未来,抓住教育就是抓住明天啊!”这位结对了5个山里娃的副县长反复地强调着这句话。现在,很多机关领导也都像孔银仙一样在山里“认了娃”,资助孩子们的学杂费。原县领导刘树枝包了3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有个孩子考上了浙大,其他孩子也都学业有成,“看到他们有了出息,回报社会,我们也很欣慰”。
  在政府的感召下,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乡村孩子伸出关爱之手:团县委希望工程结对资助学生246人,下拨各类助学款6万元;县妇联的春蕾计划10余年资助女童1152人,资助金额每年20余万;企事业单位也参与到反哺下一代的队伍中来,金华某工具公司捐了50万元助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离开孔银仙的办公室前,记者看着她会客室的毛坯墙和水泥地,不由自主地说:“像这样朴素的办公条件不多见呢。”孔银仙笑了:“磐安经济不发达,我们政府的开支能省就省。现在我们只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改善这些贫困家庭和孩子们的生活上去。”